
11月21日,市中区红十字会为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的新一批队员开展救护培训。经过系统学习和考核,36名队员熟练掌握了心肺复苏、AED使用等关键急救技能,取得心肺复苏(CPR+AED)证书,为志愿服务队注入新鲜、专业的急救力量。

这并非一次孤立的培训,而是一个持续三年的约定,是“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良性循环机制中的关键一环。自2023年起,每年初冬的这场培训,已成为新队员充电赋能的固定仪式。
培训现场,红十字会专业师资首先生动阐述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同学们心中种下“关爱生命、互助互救”的种子。随后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心肺复苏操作、AED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核心技能。实操环节,队员们在培训师资一对一指导下分组轮训,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

创新培训机制,构建长效发展模式
三年来,通过“定期化、标准化、接力式”的培训,使新进队员都能获得专业、规范的急救知识,确保志愿服务队的急救能力不断代,力量不缺位,形成了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模式。
双向循环赋能,扩大急救普及覆盖面
形成“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社会公众”三级传播体系,形成良好的双向循环效应。红十字会作为“火种”持续为志愿服务队注入应急救护技术力量,队员们作为“灯塔”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急救知识传递给更多公众,让更多的人获得在意外突发时自救互救的能力。
下一步,区红十字会将继续携手山东医专,将“红会赋能、志愿辐射”的模式做深做实,让急救技能与志愿服务协同并进,共同筑牢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