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动态>基层工作
暑期社会实践日记 | 朱家庄“大手拉小手,安全‘童’行”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07-10 16:32信息来源:市红十字会市中红会浏览次数:

为筑牢儿童安全防线,让应急救护技能真正融入社区生活,提高社区小朋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7月8日,济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益救”应急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济南市荷花街道朱家庄,精心策划开展了“‘救’在身边,安全‘童’行”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以趣味互动、寓教于乐的形式展开,秉持“知识唯有实践方能铸就能力”的理念,设置了模拟救护练习环节,旨在为社区儿童播下守护生命的种子,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扎根于日常生活。

“救”在身边:趣味课堂学本领

面对一群充满好奇心的“小听众”,实践团成员化繁为简,生动比喻讲解心肺复苏术(CPR),队员们用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如“叫叫CAB”),让孩子们轻松记住关键步骤:“叫”病人、“叫”帮忙、“C”按压、“A”气道、“B”呼吸。看到模拟人“安妮”时,孩子们兴奋不已,在成员手把手指导下,一双双小手认真地按在模拟人胸口,体验了一次“小小急救员”的感觉。现场还巧妙融入“以问促学”“以奖促学”的互动模式,孩子们踊跃抢答,在轻松氛围中掌握了关键理论。

“救命神器”不再神秘:AED初体验

那个经常在公共场所见到、像小箱子一样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做什么用的?队员们用通俗语言解释道,“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心脏重启器’,在关键时刻能帮助心脏重新跳动起来!”通过简单的动画演示和互动问答,队员们展示了AED的“傻瓜式”操作——开机、听指令、贴片、放电,让孩子们明白了这个“救命神器”其实操作很简单,消除了陌生感。

“噎住了怎么办?”:海姆立克小超人

当遇到小伙伴吃东西噎住时怎么办?成员们通过生动的情景剧表演,形象地展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针对向他人求救、自救等情况,成员们化繁为简,教孩子们最核心的“剪刀石头布”定位法(肚脐上两指,握拳冲击),并邀请小朋友上台扮演“小超人”,在保护下模拟练习,现场笑声和掌声不断,知识也深深印入脑海。

“小伤员”包扎记:绷带三角巾变魔术

绷带和三角巾包扎教学环节成了孩子们最爱的“手工课”。成员们扮演“伤员”,示范了环形、螺旋等基础绷带包扎方法,以及如何用三角巾制作悬臂带、包扎头部。孩子们两人一组,互相扮演“小医生”和“小伤员”,用绷带和三角巾练习包扎,看着自己为“伤员伙伴”完成的包扎成果,自豪的笑容洋溢脸庞——这些“生活里的小本领”真正化作了守护的力量。

歌声传递守护: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应急救护系列课程的尾声温馨而感人。实践团成员们和孩子们手拉手,共同唱响了温暖的歌曲《这世界有那么多人》。悠扬的童声在田野间回荡,传递着对生命的珍视、对平安的祈愿,以及大手牵小手、共同守护彼此的美好承诺。歌声为这场充满知识与爱的实践活动画上了动人的句号。

实践团成员表示“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发群体,也是普及急救知识的黄金起点。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趣味互动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早早种下安全的种子,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也懂得在力所能及时帮助他人,真正实现‘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从娃娃抓起。”同时,我们将以应急安全宣讲践行“大思政课”社会实践育人深探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社区小学生急救知识初步认知和大学生应急技能多层次多领域实践的能力。

“益救”应急实践团成员不仅将科学的急救知识化作孩子们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的趣味课程,更用青春的热情与智慧,为乡村儿童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安全防线。他们播撒下的这颗“安全”种子,必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守护乡村社区的未来贡献力量。他们将持续深入基层,将应急救护的星火播撒至更多社区、学校和乡村,用实际行动践行“生命至上”的誓言,努力让每个公民成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生命守护者”,共同构筑守护生命的坚固长城。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