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红十字救护员,这里有自动除颤仪(AED),请保持患者平躺……”近日,在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国际旅检大厅,两名济南边检站民警正用流利的英语为突发不适的外籍旅客实施急救指导。这一幕,得益于该站近期与济南机场医疗急救中心联合配备的两台智能AED设备,也标志着济南市红十字会救灾备灾中心与济南边检站携手成功构建国门守护“一分钟生命救援圈”,济南口岸应急救护体系迈入“硬件+软件+机制”协同升级的新阶段。
硬件赋能:精准布点织密生命防护网
自动除颤仪(AED)被称为“救命神器”,其黄金救治时间仅为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为筑牢口岸生命防线,济南边检站主动对接济南机场医疗急救中心,将两台专业医用AED设备纳入口岸应急装备体系。设备不仅配备中英双语语音提示、防尘防潮专用柜及高亮发光标识,更通过实地调研、客流分析,精准布设于国际旅检大厅入境、出境两大核心区域,确保民警1分钟内可抵达取用,实现“黄金救援圈”的空间覆盖。
“考虑到口岸旅客构成多元,设备特别优化了多语言交互功能,外籍旅客也能快速理解操作指引”。济南边检站后勤保障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设备升级既是对标民航应急标准的硬核举措,更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实践。
素能提升:专业培训锻造红十字急救尖兵
设备到位,更需“人技协同”。济南边检站以“全员会急救、骨干精技能”为目标,构建“理论+实操+考核”全链条培训体系:设置救护训练模拟人、AED模拟机等专业教具,邀请济南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讲师开展常态化授课;针对一线执勤民警、青干队新警等重点群体,济南市红十字会救灾备灾中心救护讲师分期对169名民警进行应急救护培训,全部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书,实现全员持证上岗;创新“双语急救”训练模式,将英语、韩语等常用外语融入心肺复苏(CPR)、创伤包扎等操作讲解,确保民警既能快速处置突发状况,又能提供多语言安抚与指导。
“现在遇到旅客晕厥、胸痛等情况,我们能第一时间判断是否需要使用AED,并同步启动急救流程”。执勤三队民警展示着随身携带的急救手册,“手册里不仅有操作流程图,还标注了常用外语急救用语,实战中特别管用”。
机制创新:四方联动畅通救援快车道
为破解“单点应急”局限,济南边检站联合机场医疗、海关、航空公司建立“四方协作”应急机制,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流程共融,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救援网络:
信息“一键通”:AED启用时自动触发预警,同步推送位置、患者状态等信息至机场医疗指挥中心、边检勤务值班室,实现多方实时联动;
救治“一站达”:开通“边检—医疗”绿色转运通道,缩短患者从发病现场到救护车的时间;
演练“一体化”:每季度开展联合桌面推演、实战演练,覆盖旅客突发疾病、航班延误引发群体不适等场景;
资源“一图清”:制作应急设备电子地图,集成AED位置、医疗点分布、救援路线等信息,确保指挥调度一目了然。
机制创新让救援从各自为战变为攥指成拳。济南机场医疗急救中心医务人员表示,四方协作机制运行以来,口岸突发事件平均响应时间缩短40%,救治成功率显著提升。边检执勤现场成功处置2起急救案例,3名民警被济南市红十字会评为“最美救护员”,1名民警被山东省红十字会评为“应急救护工作表现突出个人”。
从有设备到会使用,从单点救到联动治,济南边检站正以“硬装备+软实力”双轮驱动,全力打造“1分钟生命救援圈”。济南边检民警不仅守好了国门第一道防线,也让有速度、有温度、有精度的口岸应急救援体系真正成为展示中国边检服务形象的亮丽名片。